在石梁河水庫南岸,一條生活垃圾污水溝在交通集團的截污治污下經歷了蛻變,成為了別具一格的“生態(tài)池塘”。
駐足水邊,聞到的是清爽純粹的大自然氣息,看到的是生態(tài)多元的水治理模式:原本發(fā)黑的水體僅剩部分浮萍,水上漂浮著數片“試驗田”,成熟金黃的水稻在水上輕柔搖曳,一幅“溯游從之,宛在水中央”的美景隨風綻開。在三個月的試驗后,稻穗飽滿,水質改善,石梁河水庫周邊村莊“水上稻”種植試驗獲得圓滿成功,即將收割。
該水體處于石梁河水庫沿線,周邊村民生活污水習慣于排放至這片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水域。生活污水的污染具有持續(xù)性,并對周邊生態(tài)具有破壞性,而該水體通過河流直接匯入石梁河水庫,對庫區(qū)水生態(tài)形成影響。為此,集團今年以來以該水體為切入點,對石梁河水庫周邊村莊截污治污方式進行了新嘗試:在清除了水體中1萬余立方米底淤、做好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、安裝了水上2套太陽能噴泉曝氣裝置后,試驗種植了200平方米“水上稻”。“水上稻”是著名雜交水稻專家李必湖研究成功的新型立體式水稻種植模式。該水域的水稻通過多孔浮床獲得生長環(huán)境,水稻根系生長在水中,吸取富營養(yǎng)化水體中超標的氮磷等營養(yǎng)物質作為天然肥料,達成水體凈化與水稻產量的“雙贏”,無蟲害、無農藥、無化肥、純綠色、純生態(tài)。
為配合季節(jié)輪換,交通集團在該水域同樣種植了沉水植物“水芹”進行試驗,已同樣獲得成功。與以往種植的菖蒲、美人蕉等水上觀賞植物不同,水稻、水芹兼具生態(tài)價值和經濟價值。試驗成功后的水稻、水芹凈水方式將推廣應用到庫區(qū)周邊各村莊生活污水的截污治污工程中,與其他治理方式相輔相成,對庫區(qū)周邊生活污水進行“物理+化學+生態(tài)”的全面整治。
廣泛探索、積極實踐、埋頭苦干是交通集團石梁河水庫生態(tài)修復工作的方法論。截污治污工程作為生態(tài)修復工作的重要一環(huán),將助力石梁河水庫“一湖好水”更加清澈,“一片祥和”更加深入。
